2021年,陈韵如硕士毕业即入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去年,工作刚满三年的她入选北京代表队,登上了被誉为生态环境监测“奥运会”的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舞台。
“别人是资深前辈,我是赛场‘小白’。”首次亮相大赛,陈韵如偏偏挑了最硬的骨头——新增设的应急监测赛项。无人机应急采样、现场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研判……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下应急监测组个人三等奖。
“像打开了知识宝库,水、土、气、噪声、污染源一下子串成了网。”陈韵如说,大比武把她的书本知识炼成了真功夫。
因入职时间较短,陈韵如对环境监测的理解一度停留在书本。“大比武”对她而言,是一场难得的自我锤炼与实战提升之旅。备赛阶段,她努力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操作技能,监测水平随之跃升。
应急监测常遭遇复杂地形,需借助无人机快速获取关键信息。2024年7月起,陈韵如启动大型无人机专项训练:每次驱车数十公里前往指定空域,往返耗时一整天;起飞、巡航、采样、返航,每个动作都按赛事标准执行。三个月里,她放弃假期,累计奔波2000余公里。高强度的训练换来的是日益娴熟的操控技术。
GC-MS实验是陈韵如面对的另一道难关。“起初做一整天,结果误差极大,却找不到原因。”焦虑曾让她失眠。她把流程拆解为原料前处理、仪器参数、维护细节等20余个节点,每失败一次就记录一次。一个月后,误差从30%降至3%。
赛场瞬息万变。到达南通后,她惯用的便携式GC-MS突发故障,只能启用备机。“备机可能影响结果”,这一预判很快应验:空白和曲线正常,样品谱图却出现漂移。陈韵如按既定流程稳住压力、锁定目标物,最终卡点完赛。
无人机环节,训练时的20分钟时限被压缩至10分钟,且赛场树木繁茂、障碍重重。陈韵如边收绳边升机,巧妙避开缠绕,提前40秒完成任务。“心态松弛,动作严谨。”赛后复盘时,她把成绩归功于“零内耗”:每一点进步都带来成就感,驱动自己勇往直前。
从业务新手到独当一面,陈韵如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蜕变,也为北京队拿下关键奖项。如今,她带着这份底气,奔赴每一次监测任务,立志把更多“纸上可能”化作北京的蓝天碧水。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