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生态治理全链条,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地见效,支撑精准治污。从集中科技力量开展三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到研究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相互影响规律,大气治理“北京奇迹”炼成的关键节点,都有科技创新的赋能蓄力。
PM2.5来源解析技术助力大气污染科学治理
“污染治理的关键是找到污染物的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蓝天保卫战中,开展PM2.5组分分析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北京市在全国首创综合源解析方法学,于2014年、2018年、2021年连续发布三轮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污染成因。北京也成为全国首个发布PM2.5来源解析结果的城市。
从2013年起,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始研究PM2.5来源解析技术体系,结合多种监测技术手段,融合国内外多种先进模型,创新构建了国际领先的PM2.5综合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传输定量评估的重大突破和本地行业的精细解析,定量给出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等的贡献,有力支撑了科学、精准治理大气污染。
根据来源解析的结果和变化,北京市持续制定了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2020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彰显了大气治理“北京奇迹”背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来源解析技术体系还在国内30多个重点城市应用,推动了我国重点区域大气PM2.5浓度的快速显著改善。
数智赋能为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武器”
目前,北京已建成“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开发“监管统筹、监测感知、监察执法”的“三监联动”智慧调度平台,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慧决策的全链条智慧化技术支撑体系。日前举行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发布了“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入选。
据介绍,针对传统治理“分散而治”的痛点,该体系实现了“智能感知——智理数据——智能识别——智慧决策”的完整链条,建成“监测一张网、结果一张图、问题一张单、联动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和可视化平台,实现了多部门、多层级的紧密协作和高效联动。
该体系布设有20余万个智慧感知点,创新应用20余种算法,目前已累计推送覆盖大气、水、土壤等多要素的大数据线索问题1.6万余条,精准度达到70%以上,支撑非现场执法比例提升至40%,执法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成为生态环境治理当之无愧的“顺风耳”“千里眼”和“智慧大脑”。这项成果被纳入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优秀案例,目前已向40多个省市推广。
同时,北京市的移动源污染治理也有了“智能范”,通过搭建移动源智慧环保监测平台,实现对超标排放车辆快速识别、精准锁定,有力支撑了对超标车辆的精准执法。北京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重型车远程在线监测大规模示范应用的城市。
在水质监测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在全市重要水体布设“鱼脸识别”设备,融合5G传输及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捕捉水下鱼类种群状况,实现种类、数量等信息的智能采集,为水生态保护装上“智慧眼睛”。
北京将开展空气质量中长期预测预报等研究
“科技支撑北京创造了大气治理的奇迹,PM2.5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到65.9%。现在面临2035年美丽北京率先建成这一更高目标,科技的角色更关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在把握科技体制改革新机遇,稳步开展有组织科研,率先建立“顶层设计——过程管理——成果转化——评估反馈”的全链条管理架构。在项目谋划上,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聚焦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实际需求,利用北京强大的人才优势,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前沿研究和重点问题突破攻关。
未来,北京将聚焦关键问题组织基础研究,支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如重点开展大气颗粒物中硝酸盐迁移转化机制、空气质量中长期及精细化预测预报等研究。同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支撑攻坚行动与低碳转型落地。如针对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难题,开展生活源VOCs(挥发性有机物)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技术攻关;针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等研究;深耕数智化治理模式体系建设,支撑超大城市治理,研究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赋能建立机动车排放立体监测网等。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