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天:烽火记忆》是一部描写八路军医护人员的长篇小说,在以往的抗战文学作品中鲜见此类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1942年5月,日寇对我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血腥的“春季大扫荡”,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医院在芦沟的秘密病区遭到了日寇的疯狂进攻,大部队被迫向深山转移,24位重伤员只能留在当地的“老虎洞”坚守隐蔽。留守的医护人员在运送新伤员的过程中陆续牺牲,看护这些重伤员的担子转瞬落到了王巧春一个人身上。这开篇设置的悬念,让读者一下就进入“追剧”式的阅读状态。但接下来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巧妙地依据王巧春的回忆,不断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的插叙,用极富艺术魅力的叙事技巧丰富故事情节,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了解错综复杂的抗日形势,了解冀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由此透视那段悲壮而又激昂的烽火岁月,更加真切地解读王巧春的成长历程。
王巧春14岁参加八路军,参加过“利剑行动”和“将军墓之战”等多次战斗,同时也被八路军中的梁医生所感染,萌生了想要学医的想法。但此后他因眼睛受伤,难以参加一线作战,经过培训成为了医院的看护长,由此也迎来了“27天”这最严峻的时刻。看到一个个熟悉的战友倒下,王巧春悲愤难抑,又有些茫然。没有药品、缺少粮食,他一个人面对这些重伤员,该如何应对?为术后伤员更换敷料和绷带,给伤员喂食、喂水、帮解大小便,做完这些工作基本是凌晨3点,然后他要背上七八个军用水壶外出接山泉,还要去小溪边清洗用过的敷料、绷带和伤员需要换洗的衣物。没几天,山洞内粮食见底,王巧春只能去采酸枣、挖野菜,而这些采摘痕迹很快就被敌人发现,引来了一次次的“拉网式”搜山。在当地群众的暗中帮助下,王巧春找到了食盐,找到了有用的草药,找到了打火石,解决了伤员伤口感染的大问题。待到芦沟重新回到八路军手中,王巧春已经坚守27天,24位重伤员一个不少,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奇迹。
对于作者安东宁夫来说,这部小说的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回溯,更是一场心灵的回归之旅。正如芦沟当地村干部所言:“我们尽最大努力把这些残墙碎瓦保存下来,我们想竖立一座纪念碑……”与之相呼应,安东宁夫用小说致敬这段烽火岁月,那饱含深情的文字同样竖起了一座纪念碑。
□李仲